彭佳教授团队在《中国比较文学》发表《共感美学的建构:以媒介为向度》

发布日期:2025/01/09

    作者:彭佳

成果名称:共感美学的建构:以媒介为向度

成果类型:论文

发表刊物:《中国比较文学》2024年第2

发表时间: 2024418

 

内容简介:

“美感”的出现源于心物共感,而共感产生的基础是作为广义媒介的身体。媒介是勾连、整合、中介和形构世界的存在,其具身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美感的发生方式。在心—物—情的生产结构中,物要被再现为单象、共象、复象,并引发情感和情感共振,需要不同的媒介来联结、中介和组构,生成不同的符号过程。在共感美学的整体框架中,按照身媒、身媒与语言媒介的转译、身媒和其他媒介的融合三个向度,共感可以分为心物共感、物类同感和联觉通感,其主要的发生机制为心物遇合、物类聚义和跨渠道映现。语言媒介不仅将心物共感聚类定性,还穿引在不同文本间,形成了物类同感的互文、分化、演进,由此造就了以类别为对应基础的情感和义理的文化程式。物与情的文化程式一旦形成,物就能够透过不同的媒介唤起共同的、或者说相似的物象,产生相应的意义和情感效应。不仅如此,借着不同媒介产生的符号能够在自身原本不能抵达的感官渠道中产生比喻性的意象;在多重媒介之“象”相互转化和强化的过程中,身体把握世界的“通用媒介”。从具身到离身、到再具身,身体作为媒介或媒介的一部分,对物象的生成类别和机制起着重要作用。


版权所有 © 暨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大道西601号行政办公楼6楼
邮编:510632 Email:okywk@jnu.edu.cn 电话:020-85228973 传真:020-85220291